北風潛入悄無聲,未品濃秋已立冬。
立冬
立冬是農歷二十四節氣之一,也是中國傳統節日之一;時間點在公歷每年11月7-8日之間,即太陽位于黃經225°。立冬過后,日照時間將繼續縮短,正午太陽高度繼續降低。中國民間以立冬為冬季之始,立冬期間,有需進補以度嚴冬的食俗。
立,建始也,表示冬季自此開始。冬是終了的意思,有農作物收割后要收藏起來的含意,中國又把立冬作為冬季的開始。
立冬節氣,高空西風急流在亞洲南部地區已完全建立。此時高空西風南支波動的強弱和東移,對江淮地區降水天氣影響很大。當亞洲區域成緯向環流,西風南支波動偏強時,會出現大范圍陰雨天氣。此外,緯向環流結束和經向環流也會建立,并有寒潮和大幅度降溫。
立冬前后,中國大部分地區降水顯著減少。中國北方地區大地封凍,農林作物進入越冬期。中國江淮地區的“三秋”已接近尾聲,中國江南則需搶種晚茬冬麥,趕緊移栽油菜,中國南部則是種麥的最佳時期。另外,立冬后空氣一般漸趨干燥,土壤含水較少,中國此時開始注重林區的防火工作。
立冬三候
一候水始冰
立冬時,水上開始結冰,
不過水只是初凝,冰結得并不堅固。
二候地始凍
立冬后,土地開始凝寒,
慢慢開始凍結。
三候雉入大水為蜃
雉即指野雞一類的大鳥,蜃為大蛤。
立冬后,野雞一類的大鳥便不多見了,
而海邊卻可以看到外殼
與野雞的線條及顏色相似的大蛤。
所以古人認為雉到立冬后便變成大蛤了。
對“立冬”的理解,我們還不能僅僅停留在冬天開始的意思上。追根溯源,古人對“立”的理解與現代人一樣,是建立、開始的意思。但“冬”字就不那么簡單了,在古籍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中對“冬”的解釋是:“冬,終也,萬物收藏也”,意思是說秋季作物全部收曬完畢,收藏入庫,動物也已藏起來準備冬眠?磥,立冬不僅僅代表著冬天的來臨,完整地說,立冬是表示冬季開始,萬物收藏,規避寒冷的意思。左河水《立冬》詩云:“北風往復幾寒涼,疏木搖空半綠黃。遍野修堤防旱澇,萬家曬物作冬藏。”
民間習俗
迎冬
立冬是十月的大節,漢魏時期,立冬日天子要率群臣迎接冬氣。對為國捐軀的烈士及其家小進行表彰與撫恤,請死者保護生靈,鼓勵民眾抵御外敵或惡寇的掠奪與侵襲。
祭祖飲宴
冬天是收獲收藏的季節,中國民間有祭祖、飲宴、卜歲等習俗,以時令佳品向祖靈祭祀,以盡為人子孫的義務和責任,祈求上天賜給來歲的豐年,農民自己亦獲得飲酒與休息的酬勞。
賀冬
立冬時節,還有“拜冬”的習俗。賀冬亦稱“拜冬”,在漢代即有此俗。東漢崔定《四民月令》:“冬至之日進酒肴,賀謁君師耆老,一如正日。”宋代每逢此日,人們更換新衣,慶賀往來,一如年節。清代時士大夫家拜賀尊長,又交相出謁。細民男女,亦必更鮮衣以相揖,謂之“拜冬。
立冬詩詞
在古時,詩人逢節賦詩,在立冬時,古人又留下了什么樣的佳作呢,我們一起來欣賞一下吧~
《立冬日作》
陸游
室小財容膝,墻低僅及肩。
方過授衣月,又遇始裘天。
寸積篝爐炭,銖稱布被綿。
平生師陋巷,隨處一欣然。
他住在狹窄的房間里,房間小到只能放下雙膝。才過九月,如今到了立冬天才穿上長衣不久,又要換上更厚的毛衣。守著火爐,面對著這樣貧寒的生活,平生習慣了陋巷,這樣的生活也覺得十分欣然。
《立冬》
唐·李白
凍筆新詩懶寫,寒爐美酒時溫。
醉看墨花月白,恍疑雪滿前村。
本因天氣寒冷不愿動筆,卻在喝下一壺美酒后詩興大發。
在立冬之夜,筆墨都凍涼了,李白只好與爐火瓊漿相伴,微醉中竟將一地月光當成了雪跡。
《立冬》
明·王稚登
秋風吹盡舊庭柯,黃葉丹楓客里過。
一點禪燈半輪月,今宵寒較昨宵多。
秋風將庭院里的樹枝都吹下來了,此時正是黃葉紅楓的時節,我卻客居他鄉。一點禪燈,半輪明月,今天比昨天的寒多了。
詩人客居他鄉,在立冬時節,更覺得寒冷吧。
交子
立冬為什么吃餃子?因我國以農立國,很重視二十四節氣,“節”者,草木新的生長點也。秋收冬藏,這一天,改善一下生活,就選擇了“好吃不過餃子”。所以《禮記》中有“食瓜亦祭先也”的說法。
“立冬補冬,補嘴空”
秋冬之交,交子之時
北方人忘不了的還是那一碗餃子
熱氣騰騰,家人團坐
好一派溫馨熱鬧
今天記得吃餃子呀~
與此同時,標科小伙伴也在這里提醒大家,冬天已經來了,一定要注意保暖哦~
|